其實P記出道以來,只出版過兩張正式大碟而已。在這十年間更只出版過一張紐約Live CD與DVD,也是98年的事了。主音歌手Beth Gibbons則在02年與音樂人Rustin' Man合作了《Out Of Season》一碟。然後有關P記的新聞就是06年,他們在向Serge Gainsbourg致敬的大碟中表演了一曲"Un Jour Comme Un Autre"。然後就只有新碟的傳聞、傳聞與傳聞……。但相信07年推出新碟之後,P記會再度活躍起來,因他們已落實在12月的 All Tomorrow's Parties 音樂節中露面玩兩手。這是樂隊十年以來再次原班人馬的現場表演,但今時今日,樂迷已無需再苦等Live CD出版了,因到時肯定有人在現場拍片放上YouTube,到時各位在網上欣賞就可以了。 ▼先重溫一下P記十年前的表演《Only You》
又要感謝YouTube,早前介紹過Marty叔拍Rolling Stones的音樂電影《Shine a Light》,預告片已在YouTube熱播中。Marty今次又現身做埋主角。這幫年過六十的熱血阿叔又唱又跳,你有無興趣欣賞?
1961年,從大學退學,打算全身投入影圈。以21歲之齡開拍處女作《死神》(La Commare Seca, 1962)。原著劇本爲帕索裏尼。故事圍繞一樁妓女被謀殺案件。片中新穎的電影語言,明顯深受法國新浪潮影響。第二部作品《革命前夕》(Prima della Rivoluzione, 1964)是貝氏的個人自傳作品。講述年輕的男主人公出身于中産家庭,受到當時社會主義思潮影響,同時與迷人的姨姨相戀。影片才情兼備,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大放光彩。
《革命前夕》(Prima della Rivoluzione, 1964)
往後四年,由於籌集資金困難,貝氏進入電視臺,拍攝了三部關於石油業的特輯。直至1968年,他拍攝《夥伴》(The Partner),劇本意念來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《雙重人》(The Double)。內容關於激進的學運。被認爲與法國的「五月風暴」遙相呼應。1969年,與導演塞爾吉奧.萊昂內(Sergio Leone)合寫《萬里狂沙萬里愁》(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)的劇本。
1970年,貝氏開拍《蜘蛛策略》(Strategia del ragno)。首次夥拍往後長期合作的攝影師維多裏歐.史托拉洛(Vittorio Storaro)。二人高超的技藝,在同年的《同流者》(Il Conformista, 1970)中更見圓熟。史托拉洛的攝影,加上對服裝、佈景的刻意營造,影片充滿強烈的視覺效果。《同流者》被公認爲貝氏最具大師風範的作品,更讓他首次獲提名奧斯卡獎項(最佳改編劇本)。
《同流者》(Il Conformista, 1970)
在1972年的《巴黎最後探戈》(Last Tango in Paris)中,這份頹廢色彩被推向極致。影帝馬龍白蘭度(Marlon Brando)飾演喪妻的鰥夫,與無名少女Maria Schneider發展一段畸戀。白蘭度沈鬱而帶有即興成份的表演,被公認爲演藝生涯中最佳演出。片中數幕性愛場面,大膽程度令人咋舌,曾遭多個國家禁映,及後被視爲性解放電影的里程碑。《巴》將貝氏的名聲推向高峰,讓他籌集到足夠的資金,製作長達四小時史詩式鉅作《一九零零》(Novocentro, 1976)。集合美、法兩大影星—羅伯特·德尼羅與傑拉爾·德帕迪約。故事圍繞農民與地主兩大家族的世代恩怨。故事的架構宏大、場面浩翰。可惜野心過盛,難以駕馭,致影評委譽參半,票房更遭滑鐵盧。
其後貝氏收復失望心情,在1979年製作《月亮》(La Luna, 1979)。片中含有貝氏一貫的佛洛依德“戀母”主題,並有母子亂倫的異象。可惜票房與口碑同告失敗,以致後來的作品《荒謬人的悲劇》(The Tragedy of a Ridiculous Man, 1981)在尋找發行方面出現困難。
經過五年的事業低谷,貝氏積極籌備個人最大規模的作品《末代皇帝溥儀》(The Last Emperor, 1987)。在中國政府的配合下,成為建國後首支進入北京紫禁城拍攝的西方攝製隊。溥儀的跌宕人生,以及中國半世紀的戰爭與革命,被貝氏描寫得扣人心弦、氣魄不凡。影片奪得奧斯卡九個大獎,包括最佳導演與最佳電影。《末》的成功,讓他再有機會拍攝東方主題的《情陷撒哈拉》(The Sheltering Sky, 1990)。攝影師史托拉洛捕捉了非洲撒哈拉沙漠的神秘景致,襯托男女主角迷亂的內心世界。其後的《小活佛》(Little Buddha, 1994),同樣強調美術與攝影的運用。可惜兩片不叫好亦不叫座。
Radiohead在音樂藝術上一直走在最前,每隻新作都給予人驚喜。樂迷等待四年 (前作《Hail to the Thief》是03年) 未聽音樂前已有驚喜!因為Radiohead"破天荒"地在自家網站銷售新作的MP3,更讓樂迷任意出價。此舉有評論是樂隊與資本主義市場針鋒相對的措舉,亦有爭論這隻所謂"大碟"是否可以上榜?
安東尼與褻曼兩位高齡大師相繼離去。這邊廂,另外兩位大師卻活力不減當年。所說的是喪屍大導演George A. Romero與意大利"Giallo"邪氣巨匠Dario Argento雙雙有新作上映。
Argento是70年代意國恐怖片旗手,其代表作有《摧花手》(The Bird with the Crystal Plumage, 1970) 與《陰風陣陣》(Suspiria, 1977)。活躍影壇至今三十多年,近年的作品仍見諸於電視與銀幕。07年新作是《The Mother of Tears》,由自己捧紅的愛女Asia Argento主演。恐怖神秘不減當年,更將於萬聖節公映。
▼《The Mother of Tears》預告
多得父親提攜,Asia Argento已成為恐怖、怪雞或暴力電影的首選女主角,擅演硬朗女子。《活死人地帶》(Land of the Dead)是她近期的演出。《活》也是"喪屍大導"George A. Romero回歸喪屍類型的作品。是繼40年前《Night of the living dead》、30年前《Dawn of the dead》及十多年前的《Day of the dead》後的"第四部曲"。雖影片的成績不什麼了,絕對是"歷史意義"大於一切。原來,Romero"唔聲唔聲"已經拍罷了Dead的"第五部曲"—《Diary of the dead》。聞說影片的故事與風格近似幾年前的話題片《死亡習作》。更重要的,是此片由獨立公司投資,使Romero有更大的創作自由度。